02088888888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中能观察丨电气化助力我国迈入能源消费新时代

  • 发布时间:2025-01-08
  • 点击次数: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赵冉

“新时期电气化发展呈现出电力供应低碳化、终端用能电气化、电力服务普适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电力系统智慧化。” 11月19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电气化发展高端论坛指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电气化将是能源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来自电力、煤炭、石油、石化、钢铁、建筑、家电等行业的专家共同讨论了电气化发展的进程和未来发展路径。

新时期电气化呈现新特征

我国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1985年的23%提高到2020年的46%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985年的7%提高到2020年的27%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处于世界前列,人均年用电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一组电气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反映出我国电气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也在提醒,我国电气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775.8千瓦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00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33.9%,与美国相当,低于法国、巴西、德国等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565克/千瓦时,在主要国家中处于偏高水平;我国单位GDP电耗823千瓦时/万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

“中国电气化发展总体处于中期中级阶段,电气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论坛上,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2016年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在居民采暖、工农业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采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农村电气化等多种方式推进电能替代工作,“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替代电量8241亿千瓦时,替代电量已经成为新增用电量的主体。

2017年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以来,北方地区清洁电采暖覆盖率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户数达到1063万户,重点地区的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1%。

“电气化水平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电气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与传统电气化相比,新时期电气化在供应侧,更加强调电力供应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变,更多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从源头上实现清洁能源电力化、电力供应低碳化。在消费侧,更加强调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降低电力消费强度。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更加强调电力服务的普适普惠、可获得、城乡均等化,更加突出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提高电力系统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电力需求。

电气化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体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需要大力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将有力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综合能效水平,助力产业链转型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天光在发言中指出。

与会专家认为,电气化发展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产业经济、能源电力结构、创新能力与市场机制等发展要素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

据介绍,我国工业用电占工业终端用能比重与整体电气化率基本一致,但是钢铁、建材、化工、有色四个工业领域重点碳排放行业,仅有色行业电气化率高于全国水平。如中国钢铁工业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9%,电气化总体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应因地制宜有序推动电炉钢发展。”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是现阶段钢铁低碳转型的最有效手段,应统筹多因素合理有序推进我国钢铁工业电气化发展。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但是终端用能电能所占比例提升的速度要低很多。如果各行业终端用能无法电气化,意味着不能利用电网的低碳电力,还需要大量依赖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冯威强调,“终端用能电气化率必须‘赶上’电网可再生能源渗透率。”

除了工业的电气化,与会专家认为,建筑行业电气化比例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最高,潜力最大;交通部门电气化比例也有待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用能领域,排除无法脱碳的部分(化石能源作为原料等),总体化石能源深度脱碳空间可达20.87亿吨标煤。

张天光分析认为,在电气化加速情景下,2025年、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分别将提高到31.6%、35.7%;206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66.4%。

“我国电气化进程预计‘十四五’期间稳步向前推进,中长期看,我国电气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他介绍说,应优化实施路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构建多元化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电能替代,把节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提升电力需求响应能力。同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电力科技创新,完善电价形成机制,研究构建新能源利用成本传导机制,完善电力绿色低碳发展财税投融资政策,促进电力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用能权交易市场协调发展。

“电能替代发展必须破解技术、经济、机制和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以技术进步推动变革,科学实现经济最优,改革优化政策机制,重塑全民节能意识,实现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持续推进电能高质量替代。”中电联电能替代分会会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业指出。

“展望未来,从电力消费侧和电力供应侧协同推进电气化进程,积极实施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持续提升工业、建筑、交通部门电气化水平,不断探索智慧用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让越来越多的人享用绿色能源,助力我国迈入资源可持续、经济可承受的能源消费新时代,是未来我们每个能源工作者的使命。”与会专家表示。

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