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能源时代崛起的新汽车城正在集结而成中国汽车业的新优势力量。在新一轮汽车产业格局调整中,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领先的产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和高效,各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车城正在拔节生长,在新赛道加速奔向新目标。
上海: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第一城奋力向“新”
□记者王辰阳上海报道
截至2023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据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有量、出口量均居领先地位,上海汽车产业正在奋力向“新”而行。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9万辆,同比增长35%。从2023上海车展本土品牌大放异彩,全球汽车企业高管纷至沓来了解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成果令世界瞩目;到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国内车企第二,并与奥迪签署谅解备忘录,携手冲刺电动智能新赛道;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94.7万辆汽车,在特斯拉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过去一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亮点频出。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作为出口“新三样”之一,上海在2023年出口的电动载人汽车数量同比增长67%。
在上海南港码头,记者看到一辆辆上海制造的特斯拉汽车渐次驶入“海王波塞冬号”滚装船,准备驶往比利时。南港码头的汽车出口业务这些年高速增长,除了特斯拉,还有上汽、比亚迪、奇瑞等自主品牌的汽车,乃至福特、起亚、沃尔沃等合资品牌的汽车,都经此出口,远航出海。
上海南港码头物流服务部总监陈坚说:“开港十年来,南港码头成长为我国汽车进出口的重要中转地,航线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智能化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鲜明方向。上海形成了丰富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场景,测试道路累计超过1800公里,里程位居全国前列。东海大桥上,自动驾驶的智能重卡飞驰而过,往返于洋山港与临港新片区之间,应用场景迈向“无人化”。2024年,上海将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车辆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环保,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要跟上,才能满足市民群众的需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已经新增5.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2024年计划还要新建1万个。
《上海市公共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在2023年公布实施后,将充电平台与停车平台进行数据打通,并将充电设施配建情况纳入公共停车场(库)经营备案的条件之中。此举有效促进了停车场的充电设施推广应用,也方便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在特来电宝山微电网充电示范项目,记者看到这里集结光伏、储能、大功率快充、换电等技术于一体,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充电、餐饮、休息、洗车等服务,缓解充电焦虑和等待焦虑。
今年春运已经启动,上海提前谋划、加强建设,目前已实现在高速公路运营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充电车位占比达到了14.9%,便利新能源汽车出行回家路。
深圳:“超充之城”迎来产业新风口
□记者印朋深圳报道
深圳市统计局1月30日发布数据,2023年,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4.2%。此前,总部位于深圳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宣布,2023年第四季度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超过特斯拉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比亚迪公司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过302万辆,继续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地位。从以电子信息为产业支柱的“创新之城”,到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为新名片的“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深圳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中迎来产业新风口。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超充之城”正在成为深圳新的城市名片。深圳正在更深、更广的维度,大力推进“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深圳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发力阶段。在去年6月份举办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深圳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深圳将在3年内建设300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站,实现超充站和加油站达到1:1的比例,到2030年实现充电比加油更方便。
“深圳总部+飞地生产”“工业上楼”等新模式创造产业发展新空间。根据《深圳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鼓励创新“深圳总部+飞地生产”新发展模式,支持国际总部、研发及母工厂项目落地深圳,推动本地企业在市外飞地合作共建汽车产业园。
外资看好深圳在新能源汽车世界版图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相关负责人赴瑞士、法国、德国开展“双招双引”,与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德国新能源独角兽企业SaxPower等签订合作协议;工程软件全球龙头企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将在深圳市龙岗区设立华南创新中心项目,打造全球汽车零部件数字化集散中心,促进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深圳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圳市坪山区牵手壳牌集团,后者将在深圳布局运营电动汽车充电站和超充、光储充等新能源领域研发资源。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陈琳表示,壳牌集团与深圳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领先的电动车产业链迈向全球市场,在高质量对外开放下共谋高质量合作共赢。
深圳提出,努力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桥头堡”,加快构建深圳汽车“产供销、内外贸、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体系,以产运贸一站式出口基地为依托,拓展合作国内外龙头车企,拓展汽车出口运输航线,加快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交易、整备、检测、物流、金融一体化出口基地,加快构建以“买全球、卖全球”为特色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
深汕特别合作区既是深圳制造业的产业新空间,也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新的桥头堡。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黄鸣介绍,龙头项目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总投资25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超2000亿元,其中一期核心零部件项目已经成功投产、二期项目已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整车生产资质批复。
黄鸣说,截至2023年11月底,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港已开通波斯湾、东南亚、地中海等外贸航线,自2023年初开港以来汽车滚装出口量突破1.8万辆,占深圳市汽车出口总量30%以上,货物吞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力推新能源汽车“出海”
□记者雷肖霄刘潇西安报道
隆冬时节,位于陕西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国际港站,新能源汽车整装待发,即将从这里经中欧班列(西安)运往中亚。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借由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成为西安做优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着力点之一。
西安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出口汽车9.33万辆,总货值218.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04.3%和170.7%,汽车出口为全省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超10倍。
“2023年,我们中欧班列(西安)发送新能源汽车主要抵达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2024年,我们将从运输组织、货运调度等方面加强协调,不断优化班列运输方案,为班列的顺利开行提供坚强运输保障。”西安国际港站站长王保录介绍。
海外走俏的新能源汽车带动西安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作为比亚迪最早的乘用车生产基地,西安与比亚迪长达20年的双向奔赴为西安新能源产业奠定了良好开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17.6万辆。
头部企业牵引带动西安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创新成果频频落地。走进位于西安西咸新区的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试验区域内智能驾驶车辆的运行信息。
“我们建立了开放共享的协同研发机制,将长安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的专家团队与整车、零部件和信息通信领域企业联结起来,以此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武介绍,这家成立于2020年7月的年轻企业,已发展为西安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第三方授权机构,完成了陕西首批5张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的发放。
产业提速发展背后,是政府引导政策的“精准灌溉”。2021年,陕西省就已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明确为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建立工作专班,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大。
西安市也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挂帅的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作专班,提出了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关键领域发展、品牌培育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取得新突破的“一跃升四突破”发展目标。
专注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产品的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由清华大学毕业生团队组建的高技术企业,企业陆续与吉利、陕汽、长安汽车等企业展开合作。
“高新区给予了政策补贴、创业大赛奖金等多项支持,帮助我们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坚定了公司在西安长期发展的决心。”企业负责人何锋孝说。
针对新能源乘用车缺少高端品牌的问题,陕西力抓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比亚迪不断迭代系列产品巩固市场领先优势,加快高端产品布局,支持高端合资电动车批量生产和市场拓展;瞄准缺少电控系统、驱动电机布局需要省外配套的短板,陕西省工信厅梳理出企业的配套需求,召开一系列对接会,提升就地配套能力。
“整车整机企业梳理出配套需求清单,政府出面搭建平台,组织了上百场‘一对一、一对N’对接活动,实现成熟品牌整车和优质零部件企业的有效对接,加速产业聚集。”陕西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副处长杜军国的手机里一个400多人的“配套招商稳增长”微信群颇为热闹,各类支持政策、培训信息、配套需求每天动态更新。即使在节假日期间,各类“线上对接会”也从未掉线。
“陕西特别是西安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整车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配套企业以众迪锂电池、三星环新动力为代表,均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陈轶嵩说。